猫身上有猫虱怎么办?
猫身上出现猫鼻虱,俗称“黑鼻子”或“黑头”,是由寄生虫-猫鼻虱(Acarinae)引起的接触性传播寄生虫病。 主要症状为:频繁搓揉鼻部,挠痒;鼻孔处经常沾有黑色分泌物,有时甚而结痂;严重时流脓涕、打喷嚏甚至咳嗽。由于鼻腔及咽喉的粘膜受到寄生虫的刺激发炎肿胀,导致食欲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生长缓慢。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并发支气管炎、肺炎或者胃肠道炎症,甚至死亡。
要杀灭和控制体内的猫鼻虱,首先得了解它们的生活史和传播途径,才能有的放矢。 猫鼻虱的生活史包括3期:幼虫期、潜伏期和成虱期。
1.幼虫期又分3个阶段:幼虫I期寄生在鼻腔中,靠吸收细胞内的营养维持生命;幼虫II期移行至鼻道或鼻咽腔内,此时虫体发育成熟,但尚未交配繁殖;幼虫III期继续向咽部移动,在此大量繁殖,并侵入消化道,在此若被消化液杀死,则虫体腐烂,被排出体外,若没有进入消化道,则在呼吸道被干涸的黏液包裹后,又形成幼虫I期,开始新的循环。
2.潜伏期:当幼虫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和PH值等变化时,其表皮的角质层就会软化,幼虫从母体退出,并借助其头部、胸部和腹部运动以及足的运动在体外爬行,寻找适宜的地方钻入皮肤表面,进行感染。
3.成虱期:当幼虫在遇到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时,幼虫会钻入皮肤,利用口器吸食血液,同时将其体内的幼虫腺体和排泄器官中的分泌物全部吐入皮肤表面,这些物质中含有神经毒素和麻醉药物,使人体感觉不到幼虫的钻刺之苦,然而此时幼虫已在皮下发育成具有成虱形态的虫体,并在体内合成卵磷脂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抗特异性抗体,实现虫体与宿主间的免疫应答。
随着抗原物质的积累,虫体表面的抗原逐渐暴露于皮损的表面,成为致敏原,此时若虫体的运动接触到唾液中的消化酶类物质,可在局部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出现红晕、水肿,继之破溃,溢出的液体若接触伤口有可能发生二次污染。
控制方法
1、彻底清洗:对感染部位用肥皂水、清水充分清洗,注意清洗毛发根部,以免洗除不净而导致重复感染;如有条件可使用高压冲洗设备。
2、药物治疗:对顽固病例,特别是大面积感染的病例,可使用以下药物注射或浸浴:
(1)0.05%氯霉素鱼肝油溶液 (2)0.1%林旦乳剂 (3)0.05%益康唑霜 (4)1:1000苯苄胺喷雾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