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生水霉病怎么治疗?
水霉病又叫白毛病,是由水霉目水霉科的水霉属与绵霉属真菌侵染鱼类体表和皮下组织而发生的疾病。该病主要危害鱼的皮肤,发病部位常出现在鱼的尾部、鳍条基部附近,严重时全身都有白色的菌丝出现。刚开始时,病鱼体表粗糙,尾柄及尾鳍上出现白色斑点,然后这些白色斑点逐渐扩大并连成片,形成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斑;随后病鱼体表的绒毛状或丝状鳞片开始脱落,鱼体失去光泽,活动减弱,食欲减退,最后消瘦,衰弱,死亡。如果此时不及时治疗,病情继续发展,则可导致病鱼窒息而死。 除了鱼体外,水草等也可以被病菌感染,但一般不会大量扩散,只会在局部形成病灶。当鱼摄食后,病菌可从伤口侵入体内,进行反复繁殖,引起全身感染。
水霉病的病原主要有水霉目(Hydrachytrida)、绵霉目的纤维霉属(Acremonium) 和枝霉属(Cladosporium) 的一些种。其中水霉目的真菌是水产养殖中较常见的一大类真菌,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且能随水流和其他媒介进行传播,一旦条件适宜便会进行快速繁殖,导致病害流行。 在自然界,许多水生无脊椎动物都能成为水霉目的寄生性真菌的宿主。例如,软甲纲中的河蟹(Cancer pseudopotamius)、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以及十足目中的龙虾(Palinurus japonicus)等节肢动物都能够被水霉目真菌感染。另外,在淡水水域中有大量的浮游植物能够为水霉目真菌提供有机物质来源,从而利于其生长。 由于水霉目真菌可以在低温环境下繁殖,因此它们往往是先污染了养殖池的水体,然后在冬季附着于池壁或浮于水面,进行孢子散播,等到春季水温回升后开始萌发,并且侵入鱼类体表,进而诱发疾病的发生。
目前对于水霉目真菌并无特效药物,因此主要是采取综合防治的办法。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减少水质恶化,做好消毒灭菌工作,保持清洁的水体环境;其次要及时清除病鱼以及池底垃圾,并进行充分发酵处理,以杀灭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减少初侵染源;再次是要合理投喂营养丰富的全价饲料,提高鱼的抗病力,同时要避免投喂过量,防止残留饵料腐败变质,为病菌的滋生提供有利条件;最后要定期使用药物预防,可使用聚维酮碘溶液、硫酸铜溶液等浸泡鱼体10~20分钟,或者全池均匀洒泼二氧化氯粉剂、食盐液等,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