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尾巴好看用古文怎么说?

党庆萍党庆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代没有“狗”这个字,一般把犬类统称为“犬”,或者是“犭”偏旁的字。 《礼记·曲礼》:“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注:“道经以青龙白虎分列左右,朱雀玄武分处前后,言四方之神常居其所,不易其处也。”

所以,古人看到的“龙”和现在我们看到的不太一样,它只有一条尾巴,而且这条尾巴是向下的,“龙”的尾巴实际上就是它的“角”(“鹿角”);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常说的“虎头蛇尾”里的“蛇”在古代就是“蛟”,“蛟”是有角的,而且是龙头蛇身,所以说它“头大如斗”,“尾”也就是它的“角”了。 所以,“虎头蛇尾”在古书上就是“龙鳞虎爪”,我们读古诗时遇到“虬髯客”、“虬枝”也别奇怪,那是因为它们写的本来就是“蛟龙”、“龙须”!

同样地,古代的“犬”和现在的长相也有区别,现在的“犬”属于杂食动物,牙齿锋利,嘴部结构更适合咀嚼食物,所以舌头可以伸缩、牙床可以自由开合。但是古书中的“犬”是肉食动物,牙齿很尖,嘴巴闭不拢,舌头上卷。 所以,古书说到“犬”的时候往往会说“嘴尖”或者“嘴锐”。 比如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四》:“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蒸人水气寒。似此幽深春未暮,醉成孤坐倚栏干。”其中的“醉成孤坐”的“坐”字,《全唐诗》里标注的词序就说是“嘴”。

再来看一个典型的例子,唐太宗李世民诗作《饮马长城窟行》:“塞外悲风切,云边雨足滑。晚登辽海东堂楼》:“亭午风雷起,阳乌应未迟。”这两首诗都收录于《全唐诗》,“亭午”即“午时”,指中午11点到下午1点这个阶段,“阳乌”就是太阳。

如果仔细对比这两首诗的诗句就会发现,“塞外”、“云边”等处的“边”字,还有最后一联的“迟迟”都有点“尖”的感觉,这正是因为“犬”这个词的古义有“嘴尖”的意思。 “天色已暮,狗先窥灶”的“狗”也是这个“犬”。 所以,古书上有“犬吠”,也会有“狗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