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为什么攻击其他?
需要明确一点,动物界没有文明这个词,所以不能以人的标准来要求动物。 狗是哺乳纲犬科的成员之一。这个科是一个杂食性、穴居、群居的动物。群居性在狼的领地和牧羊人驯养山羊的时候表现的很明显。而杂食性和穴居的习性决定了狗的一些饮食和居住的习惯。比如吃人类的食物,喜欢舔食水泥地面。
狗的攻击性也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有研究证明,犬咬人的习惯会遗传;也有研究证明,小狗出生后接触陌生人的时间长短也会影响其以后的社交行为。另外,生活环境的影响也很大,比如流浪狗由于长期缺少人类的干涉,通常会有很强的攻击性。 但是,如果仅仅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动物的种种行为,那未免太简单了。因为影响动物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在人类社会,饲养方式不同就会使同一种动物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比如说狮子,非洲草原上的雄狮会在自己领地内到处走走,寻找食物,遇到敌对势力也会奋勇抵抗;但圈养的雄师却只会躺在地上,让人给它梳毛…… 所以说,题主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社会学问题,而非生物学问题。
要解决题主的问题,就要从环境(尤其是人类社会)和遗传两个角度来思考。 先说遗传。虽然我们无法改变遗传所带来的先天因素,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饲养方式等后天因素来尽可能降低遗传带来的负面影响。 比如说,幼犬对于周围事件的应激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犬在孕期和育儿期与幼犬的相处。如果母犬在幼犬期对它们爱护有加,精心照顾,那么即使是在成长期间遇到了危险,幼犬也能学会正确应对。相反,如果母犬对待自己的幼犬很严厉,或者在幼犬期就任由恶劣的环境伤害它们的感情,那么即便以后环境改变了,幼犬还是会一直保持警惕。我们日常对狗狗的善待是很重要的。 再来说环境影响。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理环境,二是人文环境。
首先说物理环境,比如一个房子,如果设计合理,那自然不用担心狗狗乱咬东西或随地大小便。但如果房间过于拥挤,而又缺乏清理,那势必会造成狗狗情绪的不稳定,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再说人文环境,这里指的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如果两个人见面总是大打出手,那自然不会指望两只小狗见面能友好相待。同样的,如果主人经常殴打自己的爱犬,那也不该期望这条小狗日后能在陌生人手中平静地睡觉。反之则不然。 所以,要想让自家的狗狗不咬人,善待狗狗是最基本的。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它在幼年期就对人类和其他动物产生恐惧感。
总之,要对狗狗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它区分谁是它的主人,谁对它有好感,谁又对它怀有威胁。